首页 课程 资料 论坛
  • 古代建筑都是如何防火的?

    在《美术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来是这个模样》一文中,我们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还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墙黑瓦、青砖青瓦的特征,同时也对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不论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还是天井,建筑多为木料结构,以柱、枋、檩、椽等构件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在消防设备和消防队伍强大的今天,不论是防火科技还是防火意识,显然都要强于古代,而我们仍然在时刻强调古建筑保护、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报警设施,没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个个堪称奇迹,古人智慧不可猜想。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信仰防火1、五行之说。古人对自然现象及科技认知有限,信奉神佛,“阴阳五行”之说最为流行,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运动转化而成,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见衙署类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为顶、黑砖为墙,这是由于黑色不但能够彰显衙署的威严、肃穆,而且古人认为“北方壬葵水,其色属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进而蕴含有“以水

  • 精绝神妙的中国古代建筑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

  •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转贴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来源:自由建筑报道 作者:侯杰天津建城虽只600年,但古代建筑却很多。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早年就是从实地勘查天津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等古代建筑开始,撰写出震惊中外的调查报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学时,梁思成就发现国外的古代建筑普遍受到妥善的保护,甚至还有一些学者醉心于对这些人类文化遗产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留存下来的一些弥为珍贵的古建筑却不断地遭到破坏。满怀爱国热忱的梁思成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来。 梁思成认为要想做好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不能仅在文献记载中兜圈子,还要借助于近代科学方法,开展实地调查测绘。1932年4月,梁思成在时为南开大学学生的弟弟梁思达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天津蓟县,开始对始建于宋代的独乐寺进行调查研究。他对这座古寺的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测绘,每个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准确,并绘制了外形与内部结构的全套图纸,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亲自访问当地的老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梁思成写出第一篇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山门考》。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第一

  • 古代建筑师如何让紫禁城保暖

    (转载) 建筑师们匠心独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有气象数据显示,明清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们、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们,他们又是如何度过那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了呢? 原来,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其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

  •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一、 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 古代建筑简单参考平面图

    图纸简介: 简单的古建筑平面图 仅供参考 第一次做 算是个作业吧 投稿网友: mf66134338 上传时间: 2013-05-31 图

  •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很多设计者对中国各个时代的建筑形式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屋顶的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各个阶段的屋顶形式,值得学习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

  • 某古镇古代客栈建筑全图

    图纸简介: 本图为宋代简约风格的某古镇古代客栈,包括剖面图,楼梯大样图,以及里面图等,仅供参考 投稿网友: qiannianxy 上传时间: 2014-01-08

  • 浅谈古代祠堂建筑的营造及分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 “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ª&

  • 解密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解密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堪称“建筑版太极拳”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

  • 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居与择日之谜

    中国古言堪舆,堪者天道也,舆者地道也,即天文地理的配合。在中国古建筑学里,建房时,选居与择日是最为关键的事。无论是君王还是达官贵人,乃至平民百姓,在建屋前、即使只是房屋的简单修葺也不例外,都必须找到有道行的风水师进行勘测、选居、择日。 整理:九姑娘 择日,需要以人的四柱和房屋方向作为判别标准 择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日子的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具体的事情才能决定日子的吉凶。当今社会上很多学艺不精的人打着资深风水师的招牌到处给人看风水择日,却常常是“一本通书读到老”,不管别人问的是结婚、建房子还是店铺开张之事,也不问别人的生辰八字,只是把通胜当做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通胜上写着“吉日”便以为这是一个“万事吉利”的日子,若写着“不吉”或“凶日”便以为“近日诸事不宜”。这不仅是一种欺骗行为,还让人们对中国传统堪舆学越来越怀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破坏与恶劣影响。 在文锦堂居士家传古籍堪舆书中,对吉日的选择特别注重。因为万事要慎始,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ZT]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殷商时期出现了“***阿重屋”的宫殿,这些宫殿的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有大量的

点击加载更多

古代木制建筑

古代木制建筑专题,为您提供古代木制建筑相关的专业交流帖进行参与,欢迎您参与古代木制建筑 相关的专业交流讨论,更多古代木制建筑相关内容请访问

土木在线论坛

相关帖子

 

分享用户量

 

下载热度

 

相关热门专题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代建筑效果图